二、民国时期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民国时期教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端仅比西方国家教育社会学的产生稍晚10多年的时间。在美国,1908年苏则罗在《社会科学之教育》一文中明确提出“教育社会学”一词。1909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1910年,史密斯出版《教育社会学》一书。如果将朱元善1917年出版的《学校之社会的训练》一书作为教育社会学著作的话,那意味着在相差仅9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已经起步。②
1922年,陶孟和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该书是我国明确以教育与社会之关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早著作,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在该书出版后的20多年时间里,教育社会学研究在中国迅速传播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③
第一,大量引进、介绍国外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在当时西学东渐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同其他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一样,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也伴随着对西方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介绍。例如,对教育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史密斯的《教育社会学导论》一书,其下半部分于1925年由陈启天翻译,并以《应用教育社会学》为名出版。当时彼得斯的被称为美国最具权威性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的《教育社会学原论》一书,由鲁继曾于1935年介绍至中国。此外,法国教育社会学创始人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日本教育社会学家田制佐重的《教育社会学》,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等,也相继传入中国。这些著作的翻译出版,对于中国学者了解国外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状况,把握学科的基本架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促进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