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祈求一年的好兆头,人们往往想尽办法窥知神的意志。南方有量江水进行占卜的风俗,北方则斩鼠著屋。《齐民要术》卷五:“正月旦,日未出时,家长斩鼠,著屋中。祝曰:付勒屋吏,制断鼠虫;三时言功,鼠不敢行。”
同秦汉一样,元日朝会一直是魏晋南北朝各代统治者显示和强调秩序的时机。不少正史的《礼志》都详载了朝廷元会的程式。庆典一般是在天未亮时开始,先由文武百官依品级高低向皇帝贺拜,然后是接受属国友邦使节的致敬,各郡县也派人汇报政绩。待百官伏称万岁后,乐声大起,献完寿酒,皇帝即进御膳,群臣随之在席就餐,食毕君臣共赏乐舞。庆典一直要进行到天黑才能结束。北朝元会保留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特殊风俗,如有嫔妃公主朝拜皇后的中宫朝会等。元旦当日,朝廷还要对郡县官吏进行考课,决定升黜奖惩。
元宵,即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这本是个祭祀之日。汉世“以正月上元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至明而终”[129]。正因为祭祀太一(太乙),需通宵达旦、灯火通明,故皇帝特“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130]。执金吾是当时掌管京城戍卫的官吏,职责之一为负责京城的宵禁。上元开禁许民观灯,由特例逐渐演变成传统的灯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元宵之夜不但是个灯节,也是社会各阶层的狂欢之夜。隋初承北朝遗风,“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伎人皆衣锦绣缯彩,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毦者,殆三万人”[131]。一般百姓也“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陵云,炫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竟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锱素不分”[132]。南朝时,荆楚一带还有祠户的风俗。《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柳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其夕,迎紫姑,以下将来蚕桑,并占众事。”紫姑,据说是莱阳人,姓何名媚,性格柔弱。在被寿阳李景纳为妾后,正室曹氏正月十五日将她杀死在厕所里。何媚死后,被天帝封为厕神。人们可怜这位善良而又命运悲惨的少妇,故在忌日怀念她。做宜男蝉,也是江南地区的风俗。宜男即萱草,宜男蝉是用萱草做成蝉形的饰物。据《风土记》载,孕妇在正月十五戴上它,可以向苍天乞求生个儿子。佩宜男蝉,反映了农业社会里男丁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